据《汉书·律历志》记载:
西汉时期,一斤相当于258.24克,一两换算下来等于16.14克。
王莽及东汉、魏晋南北朝,一斤相当于222.73克,一两换算下来等于13.92克。
隋朝初年,一斤相当于668.19克,一两换算下来等于41.76克。
隋末一斤相当于222.73克,一两换算下来等于13.92克。
唐至清代,一斤相当于596.82克,一两换算下来等于37.30
360docimg_0_
扩展资料: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。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。作为法定货币单位,止于1933年的“废两改元”。1933年后仍在民间使用。近代银两有实虚之分。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,大体分为4种: 元宝,中锭,小锭,碎银。秤量银两的平砝,因地区和使用单位各异,全国有170余种,最主要的是库平两、广平两、关平两、漕平两等。光绪三十四年 (1908年) 清政府规定库平1两等于37.301克。
古代十两银子是多少克
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:
1、西汉时期:十两银子是161.4克
西汉时期,一斤相当于258.24克,一两等于16.14克。
2、王莽及东汉、魏晋南北朝:十两银子是139.2克
王莽及东汉、魏晋南北朝,一斤相当于222.73克,一两等于13.92克。
3、隋朝初年:十两银子是441.76克
隋朝初年,一斤相当于668.19克,一两等于41.76克。
4、隋末,十两银子是139.2克
隋末,一斤相当于222.73克,一两等于13.92克。
5、唐至清代:十两银子是373克
唐至清代,一斤相当于596.82克,一两等于37.30克。
扩展资料: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:斤、两、钱、分。也称为「司马斤」、「司马两」等,计量的工具叫做「司马秤」,这一标准也叫「司马平制标识」。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,「半斤八两」就是这么来的。
古代的1斤等于16两。两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,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,再传到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等地,实际质量历代不同,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。
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,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“两”为银质钱币的单位。
西汉每斤,258.24克;东汉每斤,222.73克;魏晋每斤,222.73克;南齐每斤,334.10克;梁、陈每斤,222.73克;北魏每斤,222.73克;东魏每斤,445.46克;北齐每斤,445.46克;北周每斤,250.66克;隋朝每斤,668.19克;唐朝每斤,596.82克。
从有“斤”“两”这两个概念开始,一直到民国结束,历朝历代的“斤”统统是16两,而不是今天的10两。有了“斤”的重量,再去算“两”的重量轻而易举,一律除以16就是。